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來吉原名叫拉拉吉,位於鄒族的聖山「塔山」之下,有個非常神聖的稱號叫「塔山下永遠的部落」,近幾年在部落努力推廣下,有個更響亮且深受遊客喜歡的名字「山豬部落」,傳說有獵人因追山豬而發現來吉適合居住及耕作,於是遷徙定居此地發展為聚落,山豬也因此成為來吉的象徵。 來到來吉部落一定要自己動手做山豬,可事先向「來吉社區發展協會」報名體驗行程,將有稜角的木頭手工打磨,為山豬挑選穿戴精美的鄒族傳統服飾,專注的過程無比療癒!在山豬木工坊裡有琳瑯滿目的山豬工藝品,每個都非常討喜可愛,幾乎每位遊客看到都會說「超可愛!」。

在八八風災中受到重創的鄒族來吉部落,其中41戶居民災後遷移到阿里山的152林班地重建家園,「得恩亞納」(Toe’uana)便是取鄒族語「遠離河床、平坦安全的土地」之意,期望族人可以在此長久平安的落地生根。
從阿里山公路循著蜿蜒的產業聯絡道往多林方向行車,就能在深山處發現有著三角屋頂和繽紛外牆的得恩亞納社區,這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落被翡翠山林層層環繞,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在藍天綠蔭的襯托,乍看還帶點歐洲童話小鎮氣氛,如畫一般的優美景色令人陶醉。

阿里山的新美部落位於海拔400到800公尺處,根據部落居民的說法,「新美」在鄒族語裡為「尼亞后薩Niahosa」,意思是「古老的部落」。部落內除了一般民宅之外還有3座教堂,皆十分具有特色,其中基督教長老教會教堂曾在1997年遭受祝融之災,雖然沒有完全毀損,但也不敷使用,在部落居民們一同努力之下,新的教堂在2000年全新落成,具有歷史痕跡的舊教堂也被保留下來,象徵新舊傳承,成為部落重要地標。

因莫拉克颱風過後導致家園沖毀,阿里山的鄒族原鄉部落被迫遷移居住到阿里山腳下,社區位於路鄉轆仔腳,是部落先民逐鹿的地方,因而取名為逐鹿社區。這裡每一戶人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他們以圖騰、圖像及雕刻表現出家園的風格,同時也以鄒族原味烤肉,原鄉茶葉、咖啡、山葵與竹筍等物產推廣,持續堅韌生命力。

達邦遊客中心位於阿里山鄒族達邦部落,這裡和特富野社為鄒族僅存的兩大社,有著豐富的原住民文化與自然生態資源,每年2月15日兩社會輪流於社內的「庫巴」舉辦戰祭「瑪雅斯比Mayasvi」。為了讓更多民眾能了解鄒族文化特色,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便於達邦部落設置達邦遊客中心,外觀融合鄒族傳統圖騰與庫巴建築特色,內部設立遊客諮詢處、文化展示廳和視聽室,以互動式體驗與文物呈現,將鄒族文化傳遞給遊客。

位於曾文溪上游的達娜伊谷(Dannayiku)在鄒族語中意為「忘憂谷」,也是鯝魚(又稱苦花魚)的棲地,以全台首創自治公約封溪護魚復育成功,成立「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而負盛名。
園區位於海拔高度1,000公尺,占地約5公頃,設有地景觀賞區、文化展示綜合館、地質解說平台、小吃攤與原民餐廳,可以步行而下至溪流踏踏水、一探鬼斧神工的地景與原住民人文風情。

位於曾文溪水庫海拔500-1,200公尺處的阿里山的山美村(saviki),隸屬鄒族的達邦大社,並與鄰近的新美村、茶山村合稱「南三村」。村內地形主要為山坡地,族人多從事種植茶葉、竹筍、蔬果等農業活動,近年隨著村內生態觀光發展,持續維護部落以溪流及樹林覆育,創造永續經營價值。

土匪山生態園區隱身在阿里山區中,為了呼應當地早年「土匪山」的名號,公興社區居民活用天然素材打造出維妙維肖的山寨大門,門後沒有凶神惡煞的匪賊,只有居民自產自銷的農產品、原民美食攤販,以及可供孩子們嬉戲玩鬧的遊樂器材與DIY手作教室。 除了在土匪市集買東西吃東西,民眾也可以跟著導覽員一起進入林相茂密的龍美步道探險,來趟舒放身心靈的森林浴,尋找台灣國寶級保育類動物「藍腹鷴」,此外,春天的桐花、螢火蟲,以及夏季夜間的飛鼠都是步道賞遊亮點。結束生態活動,最後再品嘗一頓用山區野味精心烹調的土匪家宴,讓五臟廟也同感飽足。

鄒族聖域庫巴(Kuba)屬於干欄式無壁建築,以圓木為柱、茅草為頂,大門永遠朝向東方,僅在達邦、特富野部落可見。庫巴是部落商討對策、解決問題的重要場所,只有鄒族成年男性可由正門出入,因此亦稱為「男子會所」。目前仍為舉辨祭儀的重要場所。 【節慶資訊】 •鄒族戰祭文化祭典於每年2月15日舉辦 •小米收穫祭於每年七、八月份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