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位於海拔2,000公尺的二萬平車站,在日治時期是阿里山林業鐵路的終點站,因佔地遼闊超過2萬坪而得名,黃昏時的塔山夕照和晚霞、雲海都是著名的風景。
當時此處有六條鐵軌,為了方便車輛調度和設備修繕,在此設有三角線軌道與機務車庫,與竹崎車站並列平地線及山地線兩大站點。如今的二萬平車站是88風災後修繕而成,屋頂部分以日本傳統黑瓦覆蓋,外牆則是溫潤的木質構造,小小一座屋舍與木牌站名靜靜佇立於山林之中,別有一番懷舊氛圍。

祝山觀日平台指的是祝山火車站前方的一片空地,遊客搭乘小火車上山前在此靜靜等待,看著陽光逐漸將天空暈染成溫暖的橙色,最終從遠方的玉山山頭蹦出來照耀大地;也可以在天色尚未光亮時沿著祝山觀日步道一路向上攀登,在登頂的同時感受太陽公公探出頭來,剎那間光芒四射的感動,足以傳達浪漫情意的悅動氣息。

建立於昭和5年的車站,位於蒜頭糖廠內,現為五分車之旅使用。紅檜木造的站房,保存完善,木格窗櫺將老建築襯托更加有風味,曾被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縱橫交錯的鐵道上可見到多種五分仔車頭,園區並存放650號蒸氣火車頭、德馬牌柴油火車頭、蔗箱車、飼料車等車輛,一旁的木造辦公室,亦是原汁原味保留辦公桌、櫃子,具有時代感的事物。

淺綠色的竹崎車站以檜木建造,站外木造岸式站台、枕木臨時月台延伸車站復古風情,站內售票口、服務台、候車椅等也都維持舊時樣貌,讓人彷彿穿越時光隧道,回到阿里山林鐵沿線繁榮的年代。
竹崎車站是是平原與山區分界,在使用蒸汽火車頭的年代,火車行駛到這裡就必須在列車後方換上噸位更重的火車頭,改用推行方式爬坡,這樣特殊的鐵道風景,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已不復見,只剩這間舊車站從日治時期陪伴台灣人繼續寫下阿里山林道的發展故事。

海拔2,138公尺的神木車站,前後站分別為二萬平車站和阿里山車站,為阿里山林業鐵路的第三分道,過去因車站旁一棵樹齡高達3,000歲的紅檜木而廣為人知,許多人不遠千里搭乘火車上山,便是要到神木車站欣賞這棵阿里山神木。但這棵神木於1953年及1956年遭受兩次雷擊,後來又不敵風雨侵襲逐漸傾倒,於是林務局於1997年將神木放倒回歸自然土地,如今前來的遊客僅可透過部分樹木的輪廓和老照片依稀想像神木當年的風采。

落成於1912年的十字路車站海拔約1,534公尺,原本並無地名,因過去來吉、達邦和特富野等部落居民狩獵途徑在此處交會,現今的阿里山公路與阿里山林業鐵路也在這個地點重疊,因而得名。十字路車站站體是台灣早期常見的平房,簡單的磁磚覆蓋水泥之上,並無太大特色,周遭有附近居民經營的餐廳和咖啡店可以稍作休憩,十字路車站旁原為當地派出所,如今則改建成木造觀景台供遊客眺望遠方壯麗的山林景觀。

海拔1,516公尺的多林站,是阿里山林業鐵路其中一座招呼站,為周邊居民搭乘的小型停靠站,通常並無遊客會於此地下車。站體小巧可愛,左側為舊時的辦公室,右邊則是候車亭,建築外觀有鄒族圖騰。站名來自於大凍山東麓的一個鄒族小部落,鄒族族名為「哆囉嘕」,簡稱哆囉,意思是茂密的森林,後來改名為多林,兼顧原有的發音和意義。

全長2,565公尺的自行車道,以鹿麻產車站為起點,依循著鐵道興建,寬敞、平坦的柏油道路讓騎士都能輕而易舉的踩著鐵馬奔馳,沿途的風光景緻在賣力的腳步下不停變換,有時是平靜的水田、肆意增長的野花野草,還有機會與行經的火車同場較勁。另外,起終點的兩座車站也是單車行不容錯過的亮點,或是順道前往竹崎鹿滿客家文化菸樓,參觀菸葉發展的歷程。

獨立山車站站房以鋼筋水泥建築,外觀再覆蓋原木板材,空間構造十分單純,除了站務室之外,只設有開放式候車間與公共廁所。搭乘阿里山火車經過樟腦寮後,就進入螺旋式登山路線,列車沿著獨立山繞行三圈,沿途經過八個隧道,而獨立山車站就在第二圈的9號與10號隧道之間,此處位於海拔743公尺,恰巧是熱帶林與暖帶林的分界線,林相蒼鬱、樹種十分豐富,在車站旁還保留了蒸汽火車時代使用的加水器「水鶴」,以及小朋友們在山壁上的可愛彩繪,是個兼具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的特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