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復興鐵橋為現存最長的五分仔小火車鐵橋,弓形高架弧形造型優美,舊鐵橋一度面臨拆除命運,多方奔走保存下來,其中的一部份目前保留於板頭社區內,站在堤防上可以看到田園景色,尤其夕陽餘暉照應於斑駁的鐵橋上別有一番風味。

台灣廟宇常見的裝飾-交趾陶是一項採用低溫彩釉軟陶的工藝,興起於嘉義新港鄉的板頭社區,令此處又被稱為「交趾剪粘工藝村」,社區中隨處可見交趾陶所製成的作品,尤其位於社區內的復興鐵橋,曾經是風光一時的交通要道,因產業轉型走向沒落,透過在地人士號召與政府單位合作,集結多個師傅的手藝,耗時一年時間製作,於鐵橋的堤防邊創作出寬31.5公尺、高5公尺的苦楝樹,呈現出苦楝樹四季的變化,就連樹上的昆蟲也維妙維肖,除此之外,社區中隨處可見交趾陶所製成的作品,拼貼的休憩座椅、清晨盛開的山芙蓉、堤防下攀爬無數的牽牛花,就連各大引路看板,都充滿著交趾陶華麗又精緻的裝飾,也為社區注入新興活力與觀光亮點。

由「笨港媽祖」衍生之重要媽祖廟宇之一,同時也是民國70年代後,幾部「正三媽」系列的電視劇原型角色。 廟宇保有古樸樣貌,為匠師陳應彬集大成之作,以正殿中央的藻井最具藝術成就,無釘的榫接技術,斗拱層層疊出猶如蜘蛛結網般渾厚有力。 寺廟主要空間有三大殿:三川殿、拜殿和正殿,建築風格則融合閩、和洋的多元面貌。

距離奉天宮約100公尺的新港鐵路公園,是不少居民日常休憩的好地方,除了作為民眾休息的去處,其實這裡還是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所在。鐵路公園早建於日治時期,前身正為台糖嘉北線的其中一站-新港站,這條總長約18公里的鐵路路線,從嘉義市出發最後抵達北港,用來運送大量甘蔗,並在大正六年開始提供載客服務,直到1982 年,因糖業式微而逐漸沒落,結束了最後一趟運送載客任務。沒落的新港站歷經十幾年的廢棄,於2001年換上新風貌以「鐵路公園」登場,長形的公園內所見的五分仔車、鐵道、月台等被保留下來,在村長與村民齊心整頓之下,覆育了綠色草地,種下沿線的樹木,讓這座荒廢的鐵路站搖身一變成為日常中的美好風景。

新港鄉的大潭村因東邊與西邊各有一大水池,而命名為「大潭」。園內水域被兩條走道分隔,形成三等份區域。外圍環潭一周約1.4公里,沿途的步道修築的相當完善,水池中央還有木棧道及帶屋頂的木造休憩平台、多種運動設施供民眾與遊客散步休閒使用。熱愛生長於淡水河口的溼地的穗花棋盤腳樹,是公園最常見的植物,特別是夜裡綻放有如煙火般張揚,公園四周一面緊鄰多幢矮房,其餘皆是平坦的農田風光。

台梗9號「新禾米」、養生黑豆等雜糧為新港鄉在地特色的農產品,欲購買最快的方式就是直奔新港鄉農會選購,一旁的「新農豆食堂」則是2019年全新開幕的輕食餐廳,農會利用舊穀倉改建,並結合農民自銷站,能直接買到新港特有的蔬果與伴手禮。豆食堂外觀的白牆、玻璃屋與小花圃,帶有點異國風情,工業風的室內設計,保留了舊有倉庫的木做屋頂,挑高的空間令人感到舒適放鬆,靠窗邊玻璃屋用餐區因光線充足,與屋頂上的白布幔成為熱門的座位區,餐點則有台式主食、美式輕食,也供應飲料咖啡等下午茶小點。

精忠廟所在的大潭村,是新港鄉第一大村,以林姓為大宗。相傳十七世紀一林姓男子恭請岳飛神象渡海來台,一開始是在自家供奉,開枝散葉後就在村裡建廟供奉,是全台最早、歷史最悠久的精忠廟。  屋簷以歇山重簷式造型呈現,遠處就可看見,親臨廟前可感其雄偉,廟後有間頗具規模的老厝。

全台第一條媽祖朝聖大道,除了歷史悠久、香客鼎盛的新港奉天宮外,在其不遠處,一座小巧可愛的媽祖公園,也以不同的形式發揚媽祖信仰文化。公園裡以大量的交趾陶藝術,捏製Q版媽祖,表現出報馬仔故事與遶境陣頭意象,並有空中木棧道、彩繪地景、民俗表演廣場、假山涼亭水池等,有著多樣化的樣貌。

古稱「大街」的新民路是日治時期發展最快也最熱鬧的街區,而奉天宮正位於新港新民路的中心。至今新民路上還保留著幾棟日治時期1960年代建造的房屋,主要為水泥磚瓦搭設木造建材的兩層樓街屋,從外觀來看,一樓為店面空間,造型簡單,僅有巴洛克風的梁柱,目前則分別為五金行、電器行與藥房的店面;二樓有著長形鐵花窗與瓷磚拼貼,隔著一條小巷,還有一棟長形紅磚街屋,鐵鏽的痕跡透露出歷史風霜,與招牌日漸淡去的色彩,充滿著懷舊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