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早期布袋與大陸廈門有貨運的通航,商旅往返極盛一時,當時曾有「小上海」美譽。包括五金行、棉被店、銀樓、木材行、油行、農藥行等店鋪的興起,讓「大路店」進入繁榮全盛時期。布袋大路店實際上沒有確切的範圍,通常是指縣道172和161公路交會十字路口周邊,現在還留有些街屋聚落,窺視當年繁華。

早在阿里山鐵、公路開闢之前即初具雛形,這條百年老老街「下腳店仔」,是日治時期形成的舊街市,兩排日式風格的街屋,木造建材的梁柱與窗門桌椅,商店直白掛著「金茂興青果行」、「大姑媽雜貨店」、「文人理髮店」等顯眼招牌,於來時的小徑上掛著不少手繪的反共標語、廣告看板,瀰漫著一股濃厚的懷舊感,也吸引電視電影劇組人員到此拍攝取景,讓這條老老街又被稱為電影街。

蔡鑲牙所充滿舊時代氛圍,鄰近樸仔腳火車頭公園,為一層樓紅磚瓦建築,走進屋內,早期牙醫診所使用的木製屏風、牙醫器具和診間長木椅擺設其間,舊時歷史風情保存完善,宛如時光定格般,別具復古風味,相當適合復古懷舊氛圍和早期牙醫診所題材取景。

玉勝巷是嘉義朴子玉勝餅舖闢為巷道而得名,昔日是朴子街通往嘉義郡的古道,也是當時樸仔腳熱鬧街道之一。 朴子市開發之初為了防禦盜賊,建築了長條狀的街屋,俗稱為「蜈蚣陣」,是台灣唯三的不見天的長條形街屋,蜈蜙厝建築特色為屋小縱深長,前店鋪中天井後住家,兩進式的住商混和空間型式,隨著發展也融合了日式和閩客特色,巷道兩側街屋看得到厚達45公分的斗砌磚牆、穿斗式木構架和台灣瓦頂共同壁等建築工法,被稱為朴子最美麗的天際線。午后強烈的光影照拂下,斑駁牆面顯出歲月洗鍊。

曾氏先人於清治、日據時代皆任高官,在地方上除了享有名望還是大地主,於昭和3年(1928年)以客家三合院形式砌建曾式洋樓,至今左護龍已改建平房,僅存右護龍。主建築外觀呈現巴洛克風,紅磚白泥牆交錯,穿鬪式屋架的木造建材穿插有致,完美融合西式、日式、閩客等風格。八角窗型、彩繪畫與書法、磁磚拼貼等裝飾精美,建築工法充滿細節。

前身為東石農業補習學校的教師及警察宿舍,經過重新修繕後,目前為嘉義首座文創聚落園區。斑駁的紅磚牆與日式木建築群,在樹木錯落、光影灑落下,襯出其優雅與深度。 而水道頭指的是「朴子水道配水塔」,是日治時期的公共供水設施,高約 35 公尺的水塔同時也是文創聚落的地標。

一排木造老房子整齊地排列路邊,這就是著名的「扛厝一條龍」,民國50幾年興建曾文水庫時,庫底居民合力將由竹子泥土搭建的竹管厝抬上岸,一排排的房子就像長龍般蜿蜒而上,老屋迄今保留當時樣貌。 麻竹筍、破布子為大埔的經濟作物,每年五到七月破布子或七到十月竹筍產季時,還可見到居民在門前剝破布子或曬筍干的景象。

工廠村是日治時代明治製糖株式會社蒜頭製糖所設立後形成的聚落,主要作為糖廠員工宿舍,依管理階層而做分配,又分為日人區和台人區。繁盛之時,有自己的廟宇(糖廠配天宮)、理髮廳、車站、市場、公園、自來水廠、小學等,日式宿舍群佈滿了歲月的痕跡。

早年因磚窯廠而產生數個面積寬廣的埤塘,因而得名「潭墘」,純樸的鄉間路上,兩側隨風搖擺的玉米田,羅列的平房都掛著獨一無二的窯燒門牌。庄頭佇立舊式廣播系統,相當復古。除了耳熟能詳的存德中藥房(慶和柑仔店)外,當地望族侯業的家,仿巴洛克式三合院及百年碾米廠也是饒富特色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