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嘉義縣東石漁港是台灣西部沿海著名景點,兼具漁業及休閒觀光,縣府斥資1億7千萬元進行水環境改善計畫,111年1月開工至112年4月完工,除了大幅改善漁民作業環境,也在中央景觀台施作大船入港意象設施,打造成絕美的外傘頂洲乘船碼頭廣場,當地居民也有了新的休憩空間。新建的景觀台保有原「大船入港」風格,並創造更多遮陽空間及設置二樓景觀台,讓要搭船至外傘頂洲的遊客可在觀景台駐足遠眺休憩,傍晚賞夕陽、夜間還有浪漫燈光照明,成為打卡熱門設施。

民國五六十年代為台灣竹編產業的高峰,昔日溪口鄉的美北村、美南村、天赦庄整村滿是竹編加工廠,家家戶戶的村民幾乎握有一手竹編手藝,竹製品不僅內銷更出口外地,號稱竹編王國當之無愧。
在市場上用來裝運蔬果的竹簍是常見的器具,竹編的材質可塑性高,可以製成各種日常用品,時至今日,工業發達講求效率與低成本,竹製品逐漸被塑膠品替代,產業因而走向沒落。為了保留竹編工藝不消失,2012年在地有志鄉民集結各界力量,成立「嘉義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由老師傅傳承竹編技藝,並與地方小學合作,讓小學生動手參與,協會也積極向外推廣,歡迎民眾們造訪學習,持續發揚竹編文化與價值。

來吉原名叫拉拉吉,位於鄒族的聖山「塔山」之下,有個非常神聖的稱號叫「塔山下永遠的部落」,近幾年在部落努力推廣下,有個更響亮且深受遊客喜歡的名字「山豬部落」,傳說有獵人因追山豬而發現來吉適合居住及耕作,於是遷徙定居此地發展為聚落,山豬也因此成為來吉的象徵。 來到來吉部落一定要自己動手做山豬,可事先向「來吉社區發展協會」報名體驗行程,將有稜角的木頭手工打磨,為山豬挑選穿戴精美的鄒族傳統服飾,專注的過程無比療癒!在山豬木工坊裡有琳瑯滿目的山豬工藝品,每個都非常討喜可愛,幾乎每位遊客看到都會說「超可愛!」。

竹崎鄉水道頭街廓位於166縣道,文學作家劉克襄在著作《大山下, 遠離台三線》描述「水道頭是台灣平地最後的檜木老街」,輝煌的歲月停留在日治時代,當時老街的全盛時期,300公尺的道路就開設了68家舖子,至今僅剩販售日常雜貨的水道商行。 周邊兩側街屋幾乎為日式木造建築,早期的建築工法簡單,至今多已受損,有的無人居住變成廢墟、有的殘破不堪利用不同建材拼貼湊合著使用,褪色的招牌顏料諾大地寫著商家之名,社區走向老年化聚落,無奈按下暫停封存著時代的記憶。

布袋漁港是台灣本島距離廈門最近的港口,因港外有統仙洲、箔仔寮洲、外傘頂洲等三處沙洲環繞,自空中鳥瞰港口形似縮緊的布袋,早期名為「布袋嘴」。 港灣漁獲產量十分豐富,也是全台數一數二的養蚵場域,當地也發展膠筏出海體驗的行程,可了解當地的養蚵產業以及自然生態,深度認識布袋港的人文歷史。

此地漁獲以白鯧、黃花、午仔、白帶魚為主,但由於沒有設置拍賣市場,漁獲皆送至東石魚市場販賣,少有遊客前來,算是「屬於漁民的漁港」。

港邊停靠著一艘艘漁筏小船,海面上可以觀賞到東石獨特的浮筏蚵棚頗為壯觀,外海的外傘頂洲是蚵田天然屏障,阻隔了海浪干擾及污染,成就了又大又肥東石蚵之美名。岸邊一籃籃堆積如山的帶殼牡蠣,讓人看了想直衝附近的海產店,大啖肥美多汁的鮮蚵。人少景寂,適合拍夕照空景。

全長100多公尺,統一以魚的形狀作為商圈營造的視覺,老街上僅有幾間飲食店、柑仔店營業,散發山中生活的恬淡氣息。街底的北極殿,為村內主要的信仰中心,平常可見居民在廟旁的榕樹下乘涼、聊天,是一個感覺時間停止的小鎮。

寧靜的社區藏有許多別具風情的紅瓦厝,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與故事,幽長巷弄宛如時光隧道,帶人走進光陰的故事,是攝影的絕佳角度之一。鹿東村舊名「埤頭」,目前仍有一處豐沛水源的埤塘,夜色降臨時迷人萬分,水流流經社區形成一條條小溝渠,周邊有油車間、市場、三合院、舊學堂,還有牛墟等繁華景象。這裡每年舉辦「涸魚文化季」,以膠筏競渡為主要活動,是村民間熟悉且期盼的活動之一。

江山社區舊時因地質鬆軟易有土石流,因而被命名崩山聚落,直至民國39年才更名為江山里。 聚落的居民過去以務農維生,如今的江山社區仍保有農村古樸的韻味,目前約有130間閩式建築,是保存狀況比較完整的聚落。但因人口外流嚴重,許多擁有美麗紅磚瓦和交趾陶的三合院逐漸荒廢,幸好近年來有不少青年返鄉進行社區營造,替古老的農村找回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