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早期國軍戰備存糧所用,而後隨著爭戰平息解除戰備後,倉庫一度荒廢,重新整建空間保有大量的原味

以了解新港鄉當地的特色。特別是於文化館25號倉庫內,其內部建築仍是保留了舊時的建築風味,像是木造屋架、紅磚砌造、斑駁剝落的水泥牆、通風小氣窗及鑄鐵小鐵窗等,從這當中彷彿可以看見倉庫當時的景況。

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觸口遊客中心於2013年落成啟用,建築師廖偉立以「地景交織、漂浮、動線穿梭」為概念發想,順應周邊地勢山貌,以清水混擬土和鋼鐵骨架在河階地上打造出一艘現代感十足的船舶,帶領著往來遊人航向山林秘境展開探險旅程。

觸口遊客中心占地8公頃,寬廣草坪提供孩子跑跳嬉戲的空間,以小火車、鄒族涼亭、藝術雕塑點綴的戶外造景,則將阿里山主題意象巧妙融入其中,這裡除了提供旅客觀光資訊,也是民眾自在享受大自然的絕佳處所。

位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樞紐位置,服務中心提供旅遊諮詢及多媒體、錄影帶等相關介紹,二樓不定時舉辦展覽,整體佈置舒適溫暖,中心附設小型車停車場。為了與周遭環境相容,外牆特別以木構造來做設計,強化出山林的意象。

達邦遊客中心位於阿里山鄒族達邦部落,這裡和特富野社為鄒族僅存的兩大社,有著豐富的原住民文化與自然生態資源,每年2月15日兩社會輪流於社內的「庫巴」舉辦戰祭「瑪雅斯比Mayasvi」。為了讓更多民眾能了解鄒族文化特色,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便於達邦部落設置達邦遊客中心,外觀融合鄒族傳統圖騰與庫巴建築特色,內部設立遊客諮詢處、文化展示廳和視聽室,以互動式體驗與文物呈現,將鄒族文化傳遞給遊客。

分別於2009年與2011年榮獲內政部頒發「黃金級綠建築標章」及「優良綠建築貢獻獎」的溪口鄉文化生活館,是全台第一個結合圖書館與展演空間的複合式文化中心,屋頂似「一本翻開來的書」,斜面朝上可以收集雨水,集中處理後還能排入室外池塘再利用。大量運用永續森林生產的木材與輕鋼構,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室外牆運用大面積紅磚建材,營造傳統農業穀倉意象;室內則強調隔熱與通風設計,運用冷熱空氣交換,讓室內保持涼爽的溫度,以減少空調浪費;挑高與大窗規劃,讓空間變得寬敞,並保留充足的採光;2層樓的閱讀空間,座位設有多人座的大桌椅、單人位空間、兒童榻榻米區、舒適的沙發區。

前身為高雄關稅局布袋留置所,2層樓空間目前打造8個主題區,展示四百年來布袋鎮歷史變遷、產業文化、聚落特色及鄉土民情,運用大量油畫裝置與模型,讓人憶起昔日布袋小上海的繁華。而整個展館以大量落地窗將光線引進,在夕陽西下時,更帶出當年流金歲月光景。

嘉義棒球風氣由來已久,位於縣政府旁的嘉義縣立棒球場,於1996年啟用時,因具備了在當時十分先進的電子計分看板,以及可以讓大巴士直接開進球員休息區的專用通道等台灣球場首創設施,堪稱是全國第一座現代化棒球場。2018年嘉義縣立棒球場展開整修工程,更換球場草皮、重新舖設外野護墊和外牆磁磚,並修復照明與室內漏水等問題後,目前主要作為學生球賽和職棒二軍賽事場地,持續積累能量以期用全新姿態重返中華職棒賽事行列。

古色古香的朱紅色建築物,如宮殿風格般的外觀,飄散濃厚復古味,在一片綠意間,顯得十分醒目。阿里山郵局樓高3層,和周遭地景相較顯得高聳, 1 樓做為營業大廳,2、3 樓則規劃為會館,提供上山洽公的郵局同仁住宿。郵局的員工並不多,主要負責阿里山鄉三個村落,騎著野狼125穿梭地廣人稀的山區投遞郵件送信,山區工作者箇中心情外人實難體會。

毗鄰鰲鼓濕地與賞鳥區,離著名的「東石八景」都不遠,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占有地利之便,以東石鄉為主題,向遊客介紹當地漁農歷史與濕地生態樣貌。
展示館設有遊客服務中心,東石鄉吃喝玩樂資訊一應俱全,並提供單車租借。由於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是由下楫國小鰲鼓分校廢校改建再生而來,因此建築之間還留有一些校園感,例如展示館前就有一大片草地,曾經是學校的運動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