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嘉義高鐵站以鋼骨和玻璃為主要建材,打造出充滿新時代科技感的建築外觀,成為嘉南平原上的新興地標。設置售票口、站務室和商店的車站主體,是一座擁有金屬斜頂的地景建築,和候車月台之間透過天橋串接,挑高屋簷搭配樹枝狀的結構設計,呼應嘉義自然資源豐沛的生態景況,同時將室外綠意延伸至室內,當日光從橢圓形天窗流洩而下,更襯托出車站的寬敞明亮。

水社寮車站位於海拔1186公尺高山上,小巧站體與枕木島型月台上早已無人招呼,彷彿暫停時光般,連同周邊村落一起封存著純樸的鐵道山村風貌。
搭乘阿里山小火車在這站下車後,可以沿著「Ω」形軌道在水社寮村落走一圈,感受當地的寧靜祥和與明媚風光;沒有站長看守的車站內部現已改裝為蝙蝠生態館,並裝設紅外線攝影機讓遊客觀察群聚在33號舊隧道內的蝙蝠群;距離車站不遠處、同樣廢棄多年的小學校,則成為嘉義山區的夜間賞螢新興景點,每年4、5月只要來此耐心等候,就有機會欣賞到草地上的點點星光。

樟腦寮車站是全台唯一僅存正線橫過站場結構的折返式車站,特殊的X型鐵軌設計是因應山坡地站台腹地不足而衍生出的獨特運行方式,讓上下山列車交會時,一方列車能先進入水平側線迴避。以鋼筋水泥建構的樟腦寮車站外觀鋪設原木,呈現早期森林鐵路車站的古樸風情,從這裡搭車前進阿里山,螺旋式繞行獨立山的爬升路線還能讓旅客從不同角度俯瞰這間小小的樟腦寮車站。車站本體為一層樓水泥建築,緊貼在民宅旁邊,小巧可愛。

大林轉運站位於大林車站後站,主要服務大林、民雄、溪口、梅山等地居民,車站設置圓形座位和遮陽板,整體相當具有流線感。 轉運站還有一項特點,利用蒐集廢輪胎與寶特瓶,彩繪變裝成40隻蝸牛,散落在轉運站的每個角落,讓候車的過程中,更顯熱鬧與療癒。蝸牛大表大林慢城的意涵,每一隻都具有特殊的含意,就拍攝的角度而言,也饒富趣味。

一個沒有車站的車站,現在只是阿里山森林鐵路上一個不會停靠的無人招呼站,車站地地名的由來,為早期當地先民以生產木屐加工販賣而得名,站房因年久失修要已拆除,周邊也幾無人煙,軌道旁僅剩幾座廢棄工寮提醒路過旅客過往景況。雖然車站的存在感不高,但這裡卻是個超硬路線,平均斜率達千分之四十五,最大斜率千分之五十,是台鐵山線最陡處的兩倍斜率,因此火車行駛速度非常緩慢。

奮起湖車站為阿里山森林鐵路最大的中途站,早年,蒸汽機車從嘉義市北門車站行駛至此加水、填煤,所以火車會停留較長的時間,加上到站的時間接近中午,乘客與車員在此休息、用餐,因此帶動了鐵路便當的文化,同時慢慢的發展出老街商圈,以夜探螢火蟲、鐵道便當、木屐、奮起湖神木最具特色。

鹿麻產車站是阿里山鐵路嘉義北門站後第一站,為一座大阪式建築的全檜木車站,舊時隨處可見野生梅花鹿,也因此有了「鹿滿」這地名。曾因載客量驟減廢站,經地方人士爭取下原地重生。目前發展森林火車與自行車道旅遊特色,可以沿著兩千五百六十五公尺的滿竹自行車道,徜徉從平原到阿里山區分界的自然風光。

大林車站是嘉義縣六個車站中最北的一個車站,於2008年改建為跨站式高架車站,改建後,大林車站仍維持舊時的外觀,沒有原來車站設備的舊站房成了跨站式站房的出入口,乘客可選擇從其出入,相當特別。改建後的大林車站,為台鐵第一個綠建築車站,擁有三座月台,設計融合環保元素和現代化,以大量樹木和植栽綠化車站,採用自然光,內部空間動線簡潔,此外,還將木造圍籬和植栽所形成的綠籬運用在第一月台和第三月台的側式月台。

奮起湖車庫位於阿里山鐵路中段,在過去那個只能靠著燃燒煤炭、利用鍋爐蒸氣拉動火車的年代,這裡是讓蒸汽火車頭換班保養、補給燃料的重要休息站。用原木搭建的庫房在阿里山區服務數十年,迎來送往成千上萬旅客,退役後轉作為文物展示場,寬敞空間內陳列著已經退休的18號與29號蒸汽火車頭、巡道車、柴油火車頭等重要機具,同時也用一張張照片記錄阿里山鐵路的發展過往,讓這座有上百年歷史的奮起湖車庫,繼續在這風光明媚的大自然中寫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