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朴子市藝術公園是朴子市及海區鄉鎮中腹地較大之公園,使用率高,已完成翻新工程。為達成「公園生活藝術化」願景,改造梅嶺美術館前廣場,視為美術館展覽戶外延伸性創作,未來可導入參與式博物館概念,提供在地藝術家裝置藝術創作場地,假日或節慶時可籌辦藝文、小農市集等活動多元使用。值得一提,園區內現況樹蔭成群,有一日本神社,為鎮守東石郡的神社,富有歷史意義。

建於日治時期的台鐵站長宿舍鄰近大林火車站旁,歷史感的木造平房古色古香,每逢時序進入仲夏,宿舍前一排阿勃勒便會染成橙黃一片花海,阿勃勒的黃金流瀑在日式房舍陪襯之下,更顯浪漫風情,白天夜晚皆有不同迷人樣貌。

充滿日式風情的木造建築與恬適的戶外環境,成為民雄地方上一處具有歷史記憶的角落。昭和15年由日本建築師鈴置良一砌建日式招待所,2層樓的日式建築外牆以下見板形式建造,搭配洗石子的基座,室內一樓設有接待室、大廳、榻榻米臥室。內部空間重新整治後,整體風格宜古宜今,情境使用多元。

竹崎鄉水道頭街廓位於166縣道,文學作家劉克襄在著作《大山下, 遠離台三線》描述「水道頭是台灣平地最後的檜木老街」,輝煌的歲月停留在日治時代,當時老街的全盛時期,300公尺的道路就開設了68家舖子,至今僅剩販售日常雜貨的水道商行。 周邊兩側街屋幾乎為日式木造建築,早期的建築工法簡單,至今多已受損,有的無人居住變成廢墟、有的殘破不堪利用不同建材拼貼湊合著使用,褪色的招牌顏料諾大地寫著商家之名,社區走向老年化聚落,無奈按下暫停封存著時代的記憶。

蒜頭糖廠建於日治時代,其中宿舍區現存十棟木造建築與一棟「甘堂」。時代背景聚焦在民國四、五○年代的《一把青》、《五味八珍的歲月》等台劇都曾在此取景。 屋頂覆蓋著黑瓦的和式宿舍,依據員工身分階級分區別立,連建築樣式都各有不同:獨棟、二連棟、四連棟房屋是廠長和日籍社員的住處,位於東邊的八或十二連棟通鋪宿舍,則是台灣勞工的工人寮;甘堂過去作為公差人員宿舍,兩層樓高的白色和洋式建築設計典雅,二樓露臺還可眺望糖廠園區風光。

建立於昭和5年的車站,位於蒜頭糖廠內,現為五分車之旅使用。紅檜木造的站房,保存完善,木格窗櫺將老建築襯托更加有風味,曾被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縱橫交錯的鐵道上可見到多種五分仔車頭,園區並存放650號蒸氣火車頭、德馬牌柴油火車頭、蔗箱車、飼料車等車輛,一旁的木造辦公室,亦是原汁原味保留辦公桌、櫃子,具有時代感的事物。

淺綠色的竹崎車站以檜木建造,站外木造岸式站台、枕木臨時月台延伸車站復古風情,站內售票口、服務台、候車椅等也都維持舊時樣貌,讓人彷彿穿越時光隧道,回到阿里山林鐵沿線繁榮的年代。
竹崎車站是是平原與山區分界,在使用蒸汽火車頭的年代,火車行駛到這裡就必須在列車後方換上噸位更重的火車頭,改用推行方式爬坡,這樣特殊的鐵道風景,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已不復見,只剩這間舊車站從日治時期陪伴台灣人繼續寫下阿里山林道的發展故事。

日治時期建造的牌樓式街屋,以前鎮長簡德卿翹鬍子特色為名,取名「翹嘴秋茶店仔」,整體建築為罕見的三進式建築,前面為店面,接著由天井接樓房主建物,再接著由天井接廚房。建築物曾因梅山大地震重建過,樓房則於一九一四年興建,目前以濟陽衍派街屋之名登錄為歷史建築,為大林繼萬國戲院之後第二個有形文化資產。 老屋改建後以人文會館樣貌向世人展示,內有許多藏品重溫百年古厝建築風光,如百年豬肉攤和留聲機等。

全長2,565公尺的自行車道,以鹿麻產車站為起點,依循著鐵道興建,寬敞、平坦的柏油道路讓騎士都能輕而易舉的踩著鐵馬奔馳,沿途的風光景緻在賣力的腳步下不停變換,有時是平靜的水田、肆意增長的野花野草,還有機會與行經的火車同場較勁。另外,起終點的兩座車站也是單車行不容錯過的亮點,或是順道前往竹崎鹿滿客家文化菸樓,參觀菸葉發展的歷程。